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5-01-04 05:03:09 《三馀笔记》:读书贵有发现
      这些读书笔记有长有短,短则二三千字,长则六七千字。但是,不论长短,几乎每一篇都能别有所见,发人所未发。  三馀堂主徐宗文先生,从十年前出版《三馀论草》(古典文学论文集)开始,到今年出版《三馀笔记》,整整十年。其间另有《曲士语道》(书评集)、《西窗夜话》(散文集)...   [阅读全文]
    2014-12-29 04:06:21 阮波:文学现场的品质之辨
      文学艺术不是每隔若干年就另起炉灶的新创造,这里面有逻辑、线索和脉络。有些历史的叙事方式与角度有所改变,但不意味着整体向度的改变。问题是,在这种大的传承之下,文艺是否在从普遍性向个体性转变的同时觉悟到了些什么。我们今天所处的语境是,时代赋予了文艺以更广阔更直...   [阅读全文]
    2014-12-24 04:01:18 晓宁:一条河着火了
      生活看似平淡,而传奇,往往就在身边。  读赵凯的长篇自传体非虚构作品《扛住——倒下,还能站起来》,感动之余,思忖良多。这是一个遭受了太多苦难的生命,这又是一个从苦难中坚强自赎的生命,他的故事本身就是感天动地的传奇。  赵凯,一个被誉为“阳光制造厂厂长”的充...   [阅读全文]
    2014-12-23 03:26:26 杨庆祥:重新发现老村
      读过老村的《骚土》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后来见到老村本人,了解到这部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孕育了,写了10年,在90年代初出版,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一晃已经快20年了。这让我感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是路遥、贾平凹、莫言开始登上文坛并引领一代写作风尚的时候,而同...   [阅读全文]
    2014-12-19 05:46:51 张紫薇:诗词之于我
      在每一个孤独如影随形、形影相吊的日子里,诗词于我,是一种救赎和信仰。  在我这个尚可称之为青春的尾巴的年纪里,很少有人会相信我说的这种孤独,就算有,也认为是为赋新词而强说的孤独,然而,的确不是这样。  记得在大学的诗词鉴赏课中,老师讲的第一首词便是陈子昂的...   [阅读全文]
    2014-12-18 04:13:49 诗歌陕军:正大与颓圮间的隐匿者之光
      陕西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的故乡和原乡,《诗经》中大半作品诞生于此,这里也见证了唐诗之繁荣。三千年诗史铸就陕西诗歌的优良传统和深厚积淀。走到当代,陕西也是承接传统、开启风气的重镇。不久前,陕西诗人阎安摘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竖起一座高峰,陕西也拥有伊沙、李岩、周公...   [阅读全文]
    2014-12-17 03:19:20 竹林:生活的味道
      一次,在与京城一位专门研究女性文学的学者聊天时,我偶然说到徐芳的名字,那位先生脱口而出:“噢,徐芳,我知道,上海有名的女诗人!”  我忍不住笑了———为朋友的“有名”而愉悦,尽管我从来没有把她当作“著名诗人”来对待。朋友徐芳,待人低调谦和,亲切诚恳,一份《...   [阅读全文]
    2014-12-12 06:07:18 对中国农耕文明的深度回眸
      《生死故乡》开篇为《楔子:不是纪实,也不是虚构》,作者如此开宗名义,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及至看完全书,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真意:21篇文章整体讲述了农耕文明在当代中国农村的传承与再现。在西方文化被生吞活剥、支离破碎引进大陆的今天,我们不禁为之欣喜,尽管这欣喜不...   [阅读全文]
    2014-12-10 03:33:15 赵强:坚守生命价值和人类尊严
      《温暖平和》,是一本“新闻随笔性质的小书”,这是作者孙德宏的夫子自道。  然而,当我们依照常理,把它放在司空见惯的随笔序列里,却会发现它是如此突兀、不合群——随笔者,“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洪迈《<容斋随笔>序》)。照这样...   [阅读全文]
    2014-12-09 03:02:20 胡亚敏:文艺批评中的情感与现实
      近几十年,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不断翻新中有两个特征很突出,一是对语言的推崇,二是批评的理论化倾向。这两个特征瑕瑜互见,它们在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带来全新的理念和深邃的思辨的同时,也使文学批评走向了冷漠和抽象。在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的过程中,须对这两...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