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0-10-18 02:12:01 谢有顺:倾听一座山的生命低语
    <!--正文内容begin-->  2010年8月3日,中国丹霞申遗成功,那些世人并不陌生的丹霞地貌再被关注。一种散落于各地的造物之奇观,一旦被集中观看,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而是成了一个大地的生命故事,它如何诞生和发育,如何成长和变化,都通过各异的地貌昭示出来。我看过湖南峎山、...   [阅读全文]
    2010-10-10 02:27:16 张炯:读里快的三部草原长篇小说
    <!--正文内容begin-->  中国北方的草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中演出无限威武悲壮史剧的舞台,也是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于特色的地域。在描写草原人民生活的能手中,近些年里快是相当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他也是一位诗人,有长篇叙事抒情诗《东风颂》《祖国,今天我们对...   [阅读全文]
    2010-10-08 03:09:48 刘蔚:读米兰·昆德拉《相遇》
    <!--正文内容begin-->  阔别文坛四年之后,米兰·昆德拉推出了他的新作,也是他的第四部随笔集《相遇》。在《相遇》简体中文版的首发式上,该书译者、台湾翻译家尉迟秀在介绍台湾人对昆德拉作品的评价时,用了一个有趣的词汇——昆腔。腔,腔调也;昆腔,昆德拉之腔调也。那么,...   [阅读全文]
    2010-10-07 02:37:54 关延平:关于诗歌写作的格言
    平生自知何许人也.关延平,62年生于黑龙江阿城的一个小山村里.满族现居于辽辽阳市.工作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地址:辽阳市中心路102号.曾在公主岭当兵,戎马活让我知道什么是建安风骨.经历简单,所好唯诗文而已.儒道佛惧学,秦汉魏晋唐宋之诗文必读.开卷会意或触时及物有感,即命笔为诗,发...   [阅读全文]
    2010-10-06 04:04:21 胡平:文学观念问题是根本问题
    </H1><!--判断阅读权限--><!--判断是否已经扣点-->  重视来自文学观念的挑战  新世纪10年,是文学形势和文学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10年,变化的标志是以纯文学(或称严肃文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日趋边缘化和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型文学的日趋兴盛。评论家对此已有许多评论,其中最有...   [阅读全文]
    2010-10-03 05:00:53 郭德茂:文学批评的三个向度
    </H1><!--判断阅读权限--><!--判断是否已经扣点-->  从古到今,文学批评可以说走过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三个向度。  一个是古典主义阶段,是向着作者回归,着重研究和评论作者写什么,他为什么要写这些,目的是什么,作者和他表现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他为什么能写出这些生活内容...   [阅读全文]
    2010-09-24 08:21:11 施战军:屈原式的彻痛
    <!--正文内容begin--></H1>  十部作品形成一大部长卷,有贯穿始终的整体性的意趣,每一部之间笔法又是那么不同,结构、叙述与人物设置的区别性又非常明显。翻过几本的时候已是非常惊讶,什么样的作家才会有这样杂而不乱的头脑,有这样可以从容吐纳的文心?以前张炜的作品我也陆...   [阅读全文]
    2010-09-17 08:04:50 饶曙光:如何有效实现文学与电影的“双赢”
    <!--正文内容begin--></H1>  对上世纪有关“文学性”与“电影性”争论的回顾  新时期之初“文学性”与“电影性”之争的公案,今天实在有必要加以重新梳理、审视和评价,因为争论对中国电影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1980年初,张骏祥在一次电影导演总结会议上就如何提高电影艺术...   [阅读全文]
    2010-09-11 06:43:03 李冠南:一位天才的文学历史家
    <!--正文内容begin-->  2006年9月魏斐德(FredericWakeman)的逝世,不仅使美国中国学界损失了一位声誉隆隆的中国史专家和学者,更丧失了为一种独一无二写作风格和研究类型奠基的先驱者。《讲述中国历史》由魏斐德遗孀担任主编,梁禾遴选出魏斐德生前14篇文章,以资与读者重温魏斐...   [阅读全文]
    2010-09-07 08:18:57 钱刚:一个女性写作者的书写方向
    </H1>长期以来,女性写作常常被认为是女权主义在被男性意识所强化的世俗社会中的积极发言和在男权意识下对女性意识获取集中指认的有效手段,所以女性写作也就被赋予了一种面向未来的历史使命,自然地成为研究者深入女性心理认识、文化内蕴研究和被写作的对象之一,用来表达对女权...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