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联系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 散文 >>  散文• 随笔 >> 王慧明:孔子的人生情趣
    王慧明:孔子的人生情趣
    • 作者:王慧明 更新时间:2024-11-22 10:40:55 来源:原创 【字号: 】 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13496


    孔子的人生,自圣而又自谦,伟大而不自知。在《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罢了,并且不厌其烦地去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到疲倦,则是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如果让你用简短的话评价孔子的人生,你会怎么说呢?你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他的弟子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越仰望他越显得高远,越钻研他越显得坚固。子贡说:“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他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逾越;老师,就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逾越的。一个人即使想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伤害呢?只能显出他不自量力罢了。

    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宰予,当年白天在课堂上睡觉,被孔子严厉批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什么了,粪土堆成的墙壁不能粉刷什么了。宰予就类似于现在一个不求上进的调皮学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天天跟在老师身边,在实践中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最终成为七十二圣贤之一,并名列孔子十大弟子的第10名。他对老师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孟子.公孙丑上》)依我看来,老师比尧、舜贤明多了。

    以上三大弟子,主要从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等方面,对孔子进行了评价。在言语间充满了敬仰之情,这也是他们印象最深的地方。后来的孟子、荀子、司马迁等人,也都对孔子有着极高的评价。而再后来各个朝代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封号,则直接把孔子推到了“至圣”的位置。孔子成为只能仰望而高不可攀的圣人,这当然是为了满足皇朝宣化子民的需求。但我认为,我们还原孔子普通人的一面,对他的一些生活情趣和经验,进行学习和借鉴,则更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孔子把“累累若丧家之犬”(《史记.孔子世家》)的生活,过出了诗情画意。“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他有着乐观的心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述而》),他有着好学的习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他有着对美食的要求;“君子不以绀緅gàn zōu饰,红紫不以为亵xiè服”(《论语.乡党》),他有着对服饰的讲究;“升车,必正立,执绥suí。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他有着合乎礼仪的行为举止;“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他有着对音乐的极高修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他有着礼乐社会的崇高理想。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诗意的人生,活的就是一份心情。孔子让那些无法言说的心事,静止在时光的倒影中,成为不再风生水起的秘密,并用诗意的生活表现出来。他是一个乐观的人,“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么说,用起功来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忘记忧愁,甚至自己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的自述很简明地突出了自身的特点:忘忧、忘食、忘老。他一生最大的努力就是学习,就是求道、求仁,以至于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最大的乐趣也是学习,一旦学有所得,就可以忘记一切忧愁了。什么才算是好学呢?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知识无止境,学习无止境,其中的快乐也无止境。沉迷在学习、求道、求仁之中,对其他的事情,包括生老病死就没有那么多的操心了。

    一次,孔子和弟子乘车游学时,路上有个小孩在用泥土造城,挡住了去路。孔子问:“看见有马车过来,你怎么不躲开呢?”小孩说:“自古以来,都是车子避开城池,哪有城池避开车子的?”孔子听他说得有道理,便问其叫什么名字,小孩回答:“我叫项橐tuó。”孔子又问了好多问题,小孩都一一回答了出来。而项橐反问的问题,孔子却无言以对。他不由地感叹道:“后生可畏呀!”并对弟子们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他以一颗谦卑之心对待小孩子,并拜小孩子为师,充分体现了其好学精神。

    孔子多次表扬他的大弟子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揭不开锅的困境,被升华为一幅浪漫的景象。他深谙生活的快乐之道,摆脱物质生活的羁绊,活出生命的豁达,贫穷也便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富有。他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饭,睡觉时用弯着的胳膊当枕头,也是快乐的。用非法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道德情操的修为。

    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能够安贫乐道,坚守的是一份心灵深处的高贵。对内心愉悦的人来说,钱财就好像是南柯枕头下的蚁穴,是黄粱梦中的虚无;对内心空虚的人来说,钱财就好像是周幽王期盼的倾城一笑,是守财奴葛朗台眼中闪光的金子。钱财的份量如何,取决于人的内心。钱财不会自动带来福,也不会必然带来祸。它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个人的内心。把钱财看得太重的人,最终得到的,也许是一个潘多拉的盒子。 

    孔子的这种乐观处世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一种安贫乐道的志趣,以及不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

    孔子在生活中很注重饮食健康。在《论语.乡党》中,记录了孔子的几个不吃:一是“鱼馁而肉败,不食。”鱼和肉都腐烂变质了,不吃;二是“色恶,不食。”食物的颜色变难看了,不吃;三是“臭恶,不食。”食物有些变味儿了,不吃;四是“失饪rèn,不食。”没有烹调好的,不吃;五是“不时,不食。”不到吃饭的时候,不吃;六是“割不正,不食。”肉切的方向不对,不吃;七是“不得其酱,不食。”没有合适的调味料,不吃。这些具体内容,是孔子提出的饮食卫生规则,其实哪一条都关系到身体健康。

    孔子还注重“不多食”,有节制地饮食;强调“食不语”,在吃饭的时候不能随便聊天、谈论问题,既不利于细嚼慢咽,也不利于饮食卫生,又有失礼貌。在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的春秋时期,孔子能活到73岁,应当属于高寿了,这与他重视饮食、懂得养生之道是分不开的。在喝酒上,孔子也有着自己的要求:“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除了为国尽忠、为长辈尽孝外,还要不酗酒,有所节制,不被酒所困,不因酒乱性。

    孔子对服饰穿戴也特别讲究,或敬或哀,或丰或俭,或忙或闲,因时而变,都有讲究。服装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仪式的庄严。这集中体现在《论语.乡党》的记载中。

    孔子的穿戴注重场合,合乎礼制。他认为,上古三代至西周的礼制是“文质彬彬”(《论语.雍也》)、“尽善尽美”(《论语.八佾》)的文化,所代表的尊卑有序的制度,也是完美的社会制度。孔子心中理想社会的现实模样,就是要用夏朝的历法,坐殷商的车子,听舜帝时的音乐,戴西周的礼帽。在服装穿戴上,他特别重视场合,合乎周礼。不用深青色和铁灰色的布做衣服的镶边,不用红色和紫色的布做家居服。因为绀、緅zōu 、红、紫四种颜色接近正式礼服的颜色,应该用在庄重的场合,做装饰性的镶边或做日常家居的衣服,都不合适。吊丧的时候,不穿黑羊羔皮袄,戴黑色礼帽。因为黑羊羔皮袄和黑礼帽都是寓意吉祥的服装,穿着去吊丧,是对死者及其家人的不尊敬。孔子当官时,坚持每月初一穿上礼服去朝见鲁国国君,这是从服装之礼上表达对国君的尊重。当孔子生病,卧床不起时,他也不肯在服饰礼仪上省俭半分。鲁国国君去看他,孔子坚持把上朝穿的礼服披在身上,把不方便系的绅带拖在一旁,可见其对穿戴的讲究程度。

    为父母守孝期间,孔子认为不能吃得太好,穿得太好。因为父母养育子女很辛苦,他们去世后,子女应该非常悲痛,以至于无心吃穿。此时如果吃得太讲究,穿得太讲究,于情于礼都有不合适。“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论语.尧曰》)端庄整齐的衣冠,既是有尊严的人格的外化,也让人见了而免生轻侮之意。子路在战斗中即将被人杀死的时候,还坚持将帽缨系好,将帽子戴端正,留下“君子死,而冠不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遗言,这正是儒家庄重人生态度的现实表达。

    孔子的穿戴还注重节俭和实用。按照周礼,礼帽应该用麻料来织,并且必须有两千四百缕经线。因为麻的质地较粗,要织得非常细密才能成形,这就很费工夫。孔子提出,现在的礼帽用较细的黑丝来织,也可以,因为这是更为省时省工的方法。他还自己设计了一套居家穿的皮袄,衣服两个袖子的长度不一样。右边的袖子比左边的袖子短一些,主要是考虑到实用功能,在家里更方便干活。

    孔子认为服装的亲和力,比时髦、好看更重要。一次,子路穿着华丽的衣服去见孔子,孔子问:“你穿得这么漂亮,脸上又露出志得满意的神情,还有谁敢亲近你、给你提意见?”子路听后,十分惭愧,立即回去换了身普通的衣服。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如果把吃得差、穿得差当成耻辱,那么这个人不值得和他探讨真理。并表扬子路说:“衣敝缊wēn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穿着破袍子和穿着狐貉裘衣的人站在一起,而能泰然自若、不觉得羞愧的,也只有子路了吧。

    孔子很在意着装的优雅。古人夏天会穿葛麻质单衣,这种衣服相当薄,穿上很凉快,但会隐约露出皮肤。于是孔子说,夏天穿薄衣服,要在单衣里套件衬衫。这样,虽然舒适性会打点折扣,但避免露肉,使着装看上去更雅观。同时,孔子还注重衣服材质、款式和颜色的搭配,使服饰具有协调性。穿紫羔皮袄的时候,外面要搭配黑色罩衣;穿白色鹿皮袄的时候,外面要搭配白色罩衣;穿狐皮袄时,外面要搭配黄色罩衣。这种参差有致的搭配,既合乎礼制,看上去又和谐优美。

    孔子在待人接物中,特别讲究礼节,《论语.乡党》对此进行了记述。回到家乡与父老乡亲见面时,恭谨温顺,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与在宗庙里、朝廷上滔滔不绝的表现有所不同。后来西楚霸王项羽的做法,则从反面证明了孔子这样做的正确性。当年有人劝项羽定都咸阳,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尽显其跋扈嚣张,缺乏恭谦的个性,也影响了其人生结局。

    孔子上朝时,与不同职级的官员说话,采取不同的方式。与职位比他低的官员说话,比较直接了当;与职位比他高的官员说话,温和正直,不卑不亢;国君来的时候,恭敬而又有些拘谨不安,但又仪态庄重,不失风度。在接待外宾时,孔子很重视外交礼仪。既庄重大方,又言行得体。他向每一个人拱手作揖,衣服前后摆动,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端正。临别时,主客双方频频打招呼,依依不舍,等客人走远、不再回头时才回去,充分展现了礼仪之邦的风采。

    孔子在乘坐车马时,也特别注重讲礼节。他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车子不管是他一个人乘,还是多个人乘,孔子都很注意自己的仪态、动作、语言,不东倒西歪,不左顾右盼,不大声喧哗,不指指点点,不影响他人。孔子的这些做法,在当代社会,依然是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

    孔子特别喜爱音乐。在孔子推崇的周代礼仪中,音乐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时的“六艺”之一。孔子喜欢音乐,就是喜欢礼仪,已经把音乐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他曾向师襄子学弹琴,曲名是《文王操》。练习一段时间后,师襄子感觉可以了。孔子说,乐曲的形式我虽然已熟悉,但还没有掌握技巧。于是又接着练习,师襄子说,你已学会了弹奏技巧。但孔子认为,曲子的意境还没有完全领会。于是继续练习,再度得到师襄子的肯定后,孔子又说,我还不了解作者。于是继续钻研,深刻领悟,直到弹奏时能在乐曲中看到周文王的形象,才算是学成了一首曲子。(《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学习音乐,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这个句子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味觉写听觉,充分写出了其对音乐的热爱。孔子虽然一生坎坷,但由于内心有着音乐的滋养,人生的艰辛也就不算什么了。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也经常弹琴,用美妙的琴声鼓励弟子坚定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孔子对音乐理论的研究也很深入。“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音,是产生于人的内心的。情感在心中激宕,表现为“声”,“声”组合成一定形式的曲调,就称作“音”。 音乐可以表现世事人心的变化,与政治也是相通的:“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从音乐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影子。

    孔子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是突出的。他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开始对古代文化和音乐典籍进行整理修订,使混乱的古代乐谱得到了很好地厘正,并将音乐纳入学校教育。在儒家“六艺”中,“乐”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孔子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于陈蔡,畏于匡地,受困于卫,奔走于宋,经历了很多磨难。但他仍然矢志不渝,让生活充满情趣。在《论语.先进》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师生各言其志,子路爽直不谦让,想治理千乘之国;冉求有志于邦国,想让人民过上富足生活;公西华谦逊,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宾相。曾皙洒脱飘逸,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逐一进行了点评。这里描述的画面,是春风里最美的相遇,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是礼仪之邦现实生活的再现;是一种生命状态,是一种圣贤气象,它不在云端,而在人间。不管能不能实现,都将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期许。

    还有一次,孔子问颜渊、子路两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将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怨。”颜渊说:“我愿不自夸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老师您的志向是什么?”孔子说:“让年老的人安享晚年,让朋友信任我,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奔波。但有时候也因为屡屡受挫,用世的志向也有所减弱,流露出不遇其时的辛酸和壮志难酬的遗恨,向往有一天能“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并萌生了退隐之意:“道不行,乘桴fú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主张行不通了,就坐着木筏到海外漂流去。

    但孔子毕竟是圣人,“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他一生都没有隐退。“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这正是孔子的伟大之处。在我们学习圣贤的意念下,可以感受到,夫子用深邃而慈悲的目光,深情地看着这个飞速变化中的世界,只希望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地活着,拥有生命中的快乐,生活中的情趣。“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愿我们在读书的时光里,理想不懈怠,生活有诗意,生命有价值,这也是对孔夫子最直观的崇敬。


    王慧明,1962年10月出生江苏邳县,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研究员级高工。著有《儒家文化与中国当代管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10月),发表技术经济类论文20余篇。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较少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您的大名: * 您的email: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