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1-03-24 03:41:59 编剧是电影生产的第一生产力
    <!--正文内容begin-->  ●康健民优秀的影片一定有扎实的文学基础,电影需要文学的支撑。  ●饶曙光编剧作为“从无到有”的第一创意者,是电影这一“核心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苏小卫类型化往往隐含着一种模仿的意味,这对编剧来说未必是好事。所以,编剧在创作中应...   [阅读全文]
    2011-03-21 04:15:23 读李遇春《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
      李遇春教授的《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了,可喜可贺!  作为一位“70后”学人,李遇春多年来对于搜集、研究“当代旧体诗词”情有独钟,可谓别出心裁。这份情其实深深植根于他的兴趣中——他喜欢搜求前辈文化人的旧体诗,喜欢了解、谈论那些前辈...   [阅读全文]
    2011-03-18 05:03:36 高旭旺:读高治军先生
    <!--正文内容begin-->  一个情感强烈的人,一个渴望一生与诗同行的人,始终无法减少自己对诗的执著和痴迷。他是一个经常超负荷工作,牺牲自己休息时间疯狂写作的人;一个被都市那种浮躁情绪笼罩下,被逼上边缘的孤独写作的人。我们不得不惊叹高治军的产量,因为《大河飞歌》(荣...   [阅读全文]
    2011-03-18 05:01:39 《古炉》:“碎写”历史,观照虚无
    <!--正文内容begin-->  新世纪以来虚构文学的历史写作面临着两难之境:一方面,重要作家都意识到,必须写历史才能出大作品;另一方面,怎么去写历史,怎么去处理当代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记忆,又是一个难题。莫言、王安忆、贾平凹、阎连科等作家的近年创作实际上都在这种两...   [阅读全文]
    2011-03-17 03:02:41 解思忠:文学修养与国民素质
    <!--正文内容begin-->  具备文学修养,并非是创作过文学作品,或者是评论过文学作品;而是指关注文学,阅读过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受过高品位文学作品的熏陶,并具有一定的鉴赏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文学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事情,与一般人的关系不大。其实并非如此。文学可...   [阅读全文]
    2011-03-14 06:00:59 朵渔:诗人在他的时代
      在得知获奖的消息时,另一个让人悲伤的消息也几乎同时传来——著名诗人张枣在德国图宾根去世了,年仅48岁。而在此之前的一个多月里,诗人梁健和邵春光也相继离世,同样都是英年早逝。在这样一个属于文学的春天里,我必须低下头来,向这些早逝的诗歌精灵们追思,哀悼。  相对...   [阅读全文]
    2011-03-11 04:05:28 石岸:徐则臣小说《这几年我一直在路上》解读
    徐则臣这些年小说创作,始终围绕着两大系列展开。即“花街”系列和“京漂”系列。这是一个世界的两侧:乡村与城市。徐则臣对乡村的书写,不光是作家拓展写作资源的需要,更是他为读者打开了一条通往童年记忆的秘密路径。这是每个写作者几乎都无法绕开的领域。只是徐则臣在这方面更...   [阅读全文]
    2011-03-09 03:34:13 马小平:文字,不应成为亵渎的出口
    一直认为自己一路歪歪扭扭的走过来,时光犹如我不曾在意的风景,落寞的消失在拖着哀叹的身后。错过了很多,不是麻木,是浑然中被裹挟着,忘记了低下头寻找自己遗忘在边缘的影子,或许,在平面的影子里能端详出关于执着的那些记忆碎片。总觉得自己被包裹着,一直从层叠的缝隙里看着...   [阅读全文]
    2011-03-04 04:02:14 张柠:关于文学批评文风的随想
    <!--正文内容begin-->  文风就是文章的风格、语言选择和排列的风格、说话(措辞、节奏、声调)的风格。写下这个同义反复的定义是必要的。文章的风格,对于一个作家或者批评家而言,就是他们个人的徽章。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界追求风格的时代。今天,有风格的文章越来越少。我们读...   [阅读全文]
    2011-03-03 05:27:51 伍晋巧:西夏的那匹苍狼
    <!--正文内容begin-->  最初接触到的雪漠的书,是《狼祸》,当时翻看几页,极为震撼,于是便一直读了下来。从《大漠三部曲》到《西夏咒》,再到最近的《西夏的苍狼》(作家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我发现,每次我都能在他的书中发现新的东西。这让我很是欣喜,因为,一个人的思想...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