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1-10-08 03:10:47 光,是这样照进来的
       [阅读全文]
    2011-09-28 03:07:37 雷从俊:在思想中成长
    <!--正文内容begin-->  读王伏焱的作品,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他小说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军营“小人物”。这么多年,王伏焱把自己的笔墨献给了火热的基层部队,用自己的才情孜孜不倦地刻画着“士兵兄弟”的群像。如果说熟悉生活、熟悉士兵是他写作的优势,那么,这种优势...   [阅读全文]
    2011-09-22 03:18:11 张梦阳:鲁迅后园的枣树
       [阅读全文]
    2011-09-21 03:01:45 槟郎:女诗人屏子的世界
          认识屏子,是由我的一个学生介绍的。他还没有上过我的课,便慕名前来联系我。交谈中,他向我推荐他的江宁高级中学校友、本地的女诗人屏子,介绍她了不起的文学奋斗道路,以及取得的成就,我自然发生了兴趣。直到这个秋天开学后,在桂花飘香、荷花盛开的江宁大学城的校...   [阅读全文]
    2011-09-20 05:04:15 韩作荣:马新朝和他的诗
    <!--正文内容begin-->  和马新朝交往多年,他是我一提起河南就首先想到的朋友。在我的感觉里,任何城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名胜古迹、层楼广厦,也不是特产美食、山川河流,而是那里的几位有情有义、无话不谈的诗人朋友。因为诗的缘故,让一个城市有了创造力的灵魂,有...   [阅读全文]
    2011-09-19 03:10:12 李树德:巴金与胡愈之
    <!--正文内容begin-->  在巴金先生走过的101年人生历程中,与许多文化巨人结下真挚的友谊,他们像相互辉映的星座,由于这种互相辉映的光芒,使得他们各自的人生更加绚丽璀璨。巴金与胡愈之的友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1918年仲秋的一个黄昏,在四川成都青年英文补习学校里...   [阅读全文]
    2011-09-17 04:06:11 郑润良:可悲的是我们不敢正视生活
    王戎平先生的《可耻而又可悲的生活》一文对田耳的小说《湿生活》颇多非议,最主要的一点是认为小说中人物的形象过于猥琐,不合乎“典型”的中学师生的形象。这种典型论听来令人颇感亲切和熟悉,我们都知道当代文学中曾经流行的“一个阶级一个典型”的光辉论调,工人阶级形象必定是...   [阅读全文]
    2011-09-13 04:03:08 蔡骏借悬疑探讨问题
    ◎故事  美丽丝巾成凶器  在《谋杀似水年华》里,白领田小麦当刑警的父亲因公殉职,工作手册上记载着15年前一桩离奇的谋杀案,凶器是紫色丝巾。在葬礼上播放侦探剧《幻觉》主题曲是父亲的遗愿,田小麦终于在网店“魔女区”找到,却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扑朔迷离的案情,一桩诡异至...   [阅读全文]
    2011-09-08 03:38:54 邵天伟:选本要“选”
      我是个“书虫”,家里书报刊已挤满四个书柜,买书读书如女人照镜子成癖。多年来,已形成了一种习惯:买书喜欢买选集,订刊喜欢订选刊。为何如此?向蜜蜂学习,博采众长啊!然而时间久了,发现选本的一些通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一是名家重复,缺乏活力。我爱读散文,尤...   [阅读全文]
    2011-09-06 05:11:48 郑恩波:人物是小说的生命
    <!--正文内容begin-->  已经很久没有被一部作品如此深地打动和感染。当最近读完了出身于晋北农家、土生土长的“山药蛋派”作家靳春的长篇小说《水灯》(2011年6月版),我被强烈地震动了,被深深地感染了,觉得眼前赫然一亮,仿佛意外地发现了一块被埋藏在沙土中的璀璨夺目的金子...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