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诗歌方阵
诗行天下
业界动态
新闻视线
诗歌高地
新诗
散文诗
古体诗
诗评
小说• 散文
小说
散文• 随笔
理论在场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主编评诗
新诗
古体诗
图书出版
出版成果
出版资讯
字画收藏
书法
画作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作品
名录
征稿
征稿
业界
书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全部资讯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2012-07-03 03:01:06
唐朝晖:对生活保持敬意
<?xml:namespaceprefix=o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o:p></o:p>唐朝晖多年来对写作的坚持,其实是保持对生活的最大的敬意。唐朝晖多年来生活在伟大的湖南,潮湿而又闷热、火爆而又温润的湖南无疑是他背后强大的文化背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沈从文、彭燕郊...
[阅读全文]
2012-06-30 05:07:11
孙一寒:昌图县地域文化对端木蕻良的影响
[阅读全文]
2012-06-28 05:00:37
王伟国:信仰的力量
</H1> 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是以电视剧艺术的形式,第一次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全景和史诗的叙事风格,真实地表现了从1919年到1926年期间,一批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赴欧洲特别是到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法国寻找救国的道路,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故事。 1840年鸦片战争失...
[阅读全文]
2012-06-27 02:31:46
王卫平:当下文学批评的估价、处境与缺失
</H1> 怎样估价当下的文学批评 似乎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抱怨当下的文学批评,不乏危机、困境、失范、失信、失效、主体贫乏、软弱无力、滞后于创作、找不到出路等语。我认为,这些估价带有偏颇,文学批评没有那么糟,其主体、主流绝对是应该肯定的。有些问题的出现,不一定是文...
[阅读全文]
2012-06-06 03:12:22
樊星:“乡土诗”的新收获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勤奋笔耕的田禾寄来了他的新诗集《在回家的路上》。读着读着,那些真切记录了诗人苦难记忆的作品使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和诗人在一起的时候,他谈起苦难往事时痛彻心腑的神情——他对于苦难的耿耿难忘、他在讲述苦难时的声嘶力竭,都...
[阅读全文]
2012-05-31 03:01:02
阿来:对社会对生活的怀疑 使我成为低产作家
[阅读全文]
2012-05-25 03:09:56
为什么历史在“80后”写作中缺席?
</H1><!--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80后”文学“非历史化”成因 有关“80后”文学的讨论,似乎逐渐多了起来。不少批评家认为,这一代小说家最大的困境在于,许多写作是“非历史化”的。这的确是一种切中要害的判断。仔细想来,这种叙事美学的形成,有多方...
[阅读全文]
2012-05-24 04:02:00
古耜:读散文集《辛夷花在摇晃》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曾经读过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这部早就经典化了的作品,不仅把一个伟大作家悲伤压抑的童年经历,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而且使我意识到一个文学创作的道理:即使面对人生的花样年华和如梦岁月,作家笔下仍然需要源于生活本...
[阅读全文]
2012-05-18 04:00:25
雷从俊:寻找的意义
</H1><!--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于大清散文集《在历史的夹缝中寻找》(作家出版社),对过往的历史进行了有见地的发现和寻找。他以一个散文家的眼光,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找寻历史宏大壮阔之外的另一面貌和情态。 有言道“散文就是散步”。在历史的跋...
[阅读全文]
2012-05-14 02:11:45
在高原上建构文学的高度
文学,历经几千年时间的涤荡,生命力依然如此旺盛,成为人类精神的一座富矿;她是人类漫长历史发展中对苦难与快乐、煎熬与奋进的真实记录,是反映人性、投射挣扎的一面镜子。 文学不分国界,不分种族,表现人本身的情感和生存的处境,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让人沉湎其中...
[阅读全文]
第一页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下一页
最末页
资讯导航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推荐资讯
大法无法―-读梁楷
崔曼莉:《浮沉》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
欧阳杏蓬――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见证者...
欧阳江河:诗歌是我感知生命的方式...
周国平:寂寞是写作者的宿命...
央嘉措的诗与情:一代神王的爱情幻灭...
第三届广东诗歌节暨首届深圳诗歌节综述...
西川:写作沸点不提升就会废掉...
友情专稿:马莉:中国诗人肖像昌耀...
剪纸和灶花――诗人赵丽宏绘画、书法逸...
为野生的中国立传――评《大秦帝国》...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
北岛:不管时代怎么转型,诗歌都应该也...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当前文学的四种审美误置
热门资讯
朱永新:他用书画为昆曲和昆山代言...
王树立:读卜一诗作《无语的不只是此...
吴福木:巅峰相见风景异,大河奔流沛...
魏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李木生...
2010那些远去的文化背影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江书胜:诗人的品格与风骨...
王冰:雪落春江水——卜一诗歌赏析...
林木:求实与批判——李木生先生《马...
王冲:读商敬洲《纸上的村庄》...
路忠强:对普通劳作人的深情凝望——...
刘伟:观察与思考——应高度重视实验...
刘德安:一个追梦者的文学世界...
卜一:突然一阵心疼——序张树俊文论...
冯杰:那一枝高高的荷
孟繁华:本土叙事与中国文学的经验形...
王冰:长安人写长安 ——《长安物语》...
刘德安:为海南热带雨林立传——读杨...
当年明月: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史料,而...
卜一:灵感火花的诗意写者...
会员协议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08-2025,dfwxw.cn,Inc.All Rights Resered 站长信箱:chinadfwx@126.com
主办:东方之光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地址:山东济宁市金宇路60号百丰大厦917 ● 邮编:272000 ● 电话:0537---2165917
总编辑: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