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3-04-18 03:07:22 静川:品读阿未的几首短诗
      我和阿未相识20多年,但我不太喜欢叫他“阿未”,他的真名叫魏连春,我还是喜欢叫他连春。我一叫他连春,就能想起当年一起写诗的刘明。但现在阿未这个符号,比魏连春的名气大,我还是叫他阿未。阿未的诗和阿未的人一样,非常讨人喜欢,也包括我。阿未的诗写的非常稳健、平和、...   [阅读全文]
    2013-04-17 03:12:33 胡平:一部写男人责任感的好书
      《一诺千金》描写的化工厂改制中的这些风风雨雨,确实是有背景的,这部书吸引我们的主要还是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既是写一诺千金,也是写男人的责任感。从女人这个角度看,男人责任感最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女性的安全感,所以这也是作者的出发点之一。作者认为什么样的男人是应...   [阅读全文]
    2013-04-11 08:41:05 从小说到电影:新写实背后的文化隐喻
      由“第四代”导演谢飞担任艺术总监、王竞执导的电影《万箭穿心》根据方方同名小说改编。一方面影片延续了电视电影自新世纪诞生以来关注社会现实的传统,就像王竞执导的其他两部获奖片《我是植物人》《孩子那些事》一样;另一方面新写实作家对于刻画日常生活的追求、“第四代”...   [阅读全文]
    2013-04-10 03:00:04 夏宁:也说“炫父”
      前段时间,鹿泉贴吧一网友以《我的父亲是一个收棒子的》为题,讲述了自己大学毕业后跟着父亲走村串户收购玉米的故事,父亲很平常,默默无闻,却让他感到很骄傲,如此“炫父”让无数网友感动。  近日,又一位身为大学老师的网友在网上发帖“炫父”说:“我有一个修了17年自行...   [阅读全文]
    2013-04-09 02:07:00 文化批评不应刻意回避“口水战”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前不久,演员徐峥和海派清口周立波的“论争”在网上沸沸扬扬,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作为“文化事件”,它已然平息,但事件所折射的意义却远未“过期”。至少,它引领我们追问这样一些文化批评的本质问题:谁有资格批评?如何营造...   [阅读全文]
    2013-04-08 04:19:07 黄秀峰:刘瑞胜的兰花艺术赏析
      梅兰竹菊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既是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中国画中最常见的题材,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   [阅读全文]
    2013-04-07 04:01:56 梁鸿:阿丁的文学逃离
      我对阿丁的小说集《寻欢者不知所终》有自己的看法。文学本身一直在逃离,阿丁和阿乙的作品,其实可以看做新文学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逃离。  和余华的暴力不一样,余华的暴力是暴力的书写,写“文革”里面非常残酷的东西。阿丁一点不暴力,写得非常平淡,读他的****完全...   [阅读全文]
    2013-03-27 10:22:38 王宝泉:从诗歌到寓言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萌生了对诗歌的爱好。只记得学生时期,我已经喜欢读语文书中的诗歌了。渐渐地,还会在课外找诗歌阅读。这种对诗歌抓狂般的喜爱,竟使我意外阅读了一本现在看来仍不失为一本好书的诗集。尽管当时的我仍是个...   [阅读全文]
    2013-03-25 05:07:32 何子英:叙事姿态与小说家的追求
      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小说叙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姿态,我感到相当的困惑。作为一个职业阅读者,我必须每天阅读大量的小说稿,从中筛选出令人满意的作品,可是现状却常常令人失望,我对当下的小说写作状态不免有一丝隐隐的担忧。我想这可能不是杞人忧天。看看当下充斥眼前的大量...   [阅读全文]
    2013-03-19 06:36:18 陈世旭:发现世界与发现自己
      很多年前,有位美国青年大学毕业后投身当时最热门的找石油工作,在大沙漠里一待就是好几年,一无所获,不得不怀了无限的失望离去。在那个西部小镇简陋的火车站候车的时候,他默默地守着一大堆找石油的仪器设备,满腹懊恼和悲伤。  然而,就在他离去不久,就在他满腹懊恼和悲...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