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
文化中国
诗歌方阵
诗行天下
业界动态
新闻视线
诗歌高地
新诗
散文诗
古体诗
诗评
小说• 散文
小说
散文• 随笔
理论在场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主编评诗
新诗
古体诗
图书出版
出版成果
出版资讯
字画收藏
书法
画作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作品
名录
征稿
征稿
业界
书讯
您的位置:
首页
>>
理论在场
>>
百家争鸣
全部资讯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2013-09-02 04:01:57
李小雨:诗意的心灵旅程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杨东彪是一位始终忠实于心灵和诗歌写作的诗人。《七月诗选》就是这位诗人的一本集多年创作精选而成的抒情诗集。 诗缘情,写抒情诗就像听见灵魂的声音,它像闪电一样,撕开天空和夜幕,那么精短却光华闪烁,抒情诗是真性情的一...
[阅读全文]
2013-08-27 03:19:10
李唱白:生长诗歌的老代
一个报纸的副刊,就像一座城市的园林。《邢台日报》的《百泉》副刊就是我们邢襄人的精神家园。一个园子的气象与主人的境界有关,苏有郎先生就是这个园子的主人。佳木生,祥鸟集,它早已成为了邢台文坛的一个重要阵地。因为喜欢文字,我一直特别关注《百泉》副刊。打开2013年7月25...
[阅读全文]
2013-08-20 05:30:47
岁月的“沉淀”与当下的“偶然”
</H1> 今年,盛夏的北京张扬着现代舞的味道。如果说国家大剧院的国际芭蕾舞暨编舞比赛、“中国舞蹈十二天”,以及现代舞活动家、教育家曹诚渊推动的“北京舞蹈双周”是舞蹈人之间的融合互动的话,那么一个小型的民间艺术周——首届北京ONE国际表演艺术周则更推动了艺术家们...
[阅读全文]
2013-08-09 03:00:53
王干:现实书写中的东方古韵
上世纪90年代后,社会面貌转变非常明显,集体性质的众多单位和组织迅速溃散,纷纷退出人们的生活。由此带来的是“集体精神”、“公家”这样的理念在人们的精神世界由浓转淡。这是由集体转向个体(个人)的社会大转变,中国没有哪个时期比这个时期更强调个体的意义,这也是90年代...
[阅读全文]
2013-08-08 03:00:02
孙郁:文学史的场域
以广告为线索,描绘文坛的人与事。在格局与气象上,已不同于先前,文学生态感出现了。同时,书中不都是史家的言说,有资料的陈列、点评、鉴赏,连成一片风景,人与文,书与事,似乎动了起来。 一 60余年前,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出版,现代文学史有了自己的学科框架...
[阅读全文]
2013-08-08 12:46:03
从莫老爷的襟怀看特色爱情观
最近,左翼作家念人的新作《铁窗下的婚礼》问世了,这是念人同志完成《泪洒珠江》、《哭泣的白云山》、《愤怒的玉兰》的‘南国三部曲’后,又一部力作。在小说《愤怒的玉兰》中,描写莫老爷为了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他毅然辞去了干部身份,回到了家乡组织农民...
[阅读全文]
2013-07-22 03:06:38
周思明:新媒体文学的可能
新媒体文学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性质,它不仅推动了文学生产与消费的发展,而且加剧了文学体制和文学秩序的深刻裂变。 对新媒体的界定,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目前,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
[阅读全文]
2013-07-18 02:00:35
霍俊明:《第七天》与当下小说的“现实”困境
那些真正意义上由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流民、打工者、发廊妹和完备意义上的“屌丝”青年所写成的文学或社会学文本仍然阙如,而那些专业小说家们尤其是成名的作家们正以时代旁观者又自以为占据了真理和社会良知的集体叙事姿态在写作。然而,新媒体全面敞开,“新闻”迅速称为“...
[阅读全文]
2013-07-09 03:03:41
程永新:谈余华的《第七天》
作家余华时隔七年推出的长篇新作《第七天》自上市以来,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动静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新书策划方极尽夸张之辞的热炒下,不少读者怀着极大的期望进入阅读,却对余华写作手法上的改变产生了不适和不满。“这是余华最差的一部长篇小说”、“拼贴...
[阅读全文]
2013-07-08 04:28:08
毕守拙:在时光的褶皱里
</H1>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我被李满强的诗作《门》打动。后来,就找来文字版读,对着文字版又把朗诵会录音重听了一遍,还是感觉好。“而今我已经步入中年/体内的魔鬼已经远走他乡”,诗人的中年心态毕现。这种中年的人世沧桑,在李满强的诗歌自选集《画梦录》中还有一些,而我正是...
[阅读全文]
第一页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下一页
最末页
资讯导航
理论在场
百家争鸣
推荐资讯
大法无法―-读梁楷
崔曼莉:《浮沉》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
欧阳杏蓬――大变革时代的历史见证者...
欧阳江河:诗歌是我感知生命的方式...
周国平:寂寞是写作者的宿命...
央嘉措的诗与情:一代神王的爱情幻灭...
第三届广东诗歌节暨首届深圳诗歌节综述...
西川:写作沸点不提升就会废掉...
友情专稿:马莉:中国诗人肖像昌耀...
剪纸和灶花――诗人赵丽宏绘画、书法逸...
为野生的中国立传――评《大秦帝国》...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
北岛:不管时代怎么转型,诗歌都应该也...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当前文学的四种审美误置
热门资讯
朱永新:他用书画为昆曲和昆山代言...
王树立:读卜一诗作《无语的不只是此...
吴福木:巅峰相见风景异,大河奔流沛...
魏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李木生...
2010那些远去的文化背影
贾平凹:为它一痛17年
江书胜:诗人的品格与风骨...
王冰:雪落春江水——卜一诗歌赏析...
林木:求实与批判——李木生先生《马...
王冲:读商敬洲《纸上的村庄》...
路忠强:对普通劳作人的深情凝望——...
刘伟:观察与思考——应高度重视实验...
刘德安:一个追梦者的文学世界...
卜一:突然一阵心疼——序张树俊文论...
冯杰:那一枝高高的荷
孟繁华:本土叙事与中国文学的经验形...
王冰:长安人写长安 ——《长安物语》...
刘德安:为海南热带雨林立传——读杨...
当年明月:历史最重要的不是史料,而...
卜一:灵感火花的诗意写者...
会员协议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08-2025,dfwxw.cn,Inc.All Rights Resered 站长信箱:chinadfwx@126.com
主办:东方之光文化传播中心 、中国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地址:山东济宁市金宇路60号百丰大厦917 ● 邮编:272000 ● 电话:0537---2165917
总编辑:卜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