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4-03-14 03:06:05 《米沃什词典》:文学作为永恒的纪念
      “难道只因为曾经有过这样的事?”  切斯瓦夫•米沃什少年时代有位亲密的玩伴,斯蒂凡•扎古尔斯基,绰号“大象”。米沃什和大象都是“流浪汉俱乐部”的成员,两人一起参加同学聚会,一起远足旅行,一起驾着独木舟航行去巴黎。因为大象,扎古尔斯基家的利波夫卡庄...   [阅读全文]
    2014-03-11 05:02:34 唐山:我们错过了多少个萨拉马戈
      腐朽的标签被撕掉了,却又贴上了“不好看”“太难懂”等新标签,消费主义需要“都教授”,不需要萨拉马戈,不需要小说的嘲讽与沉思。  “虽然我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透过这句话,大概就能猜出若泽·萨拉马戈是个怎样的人。  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若泽·萨拉马戈...   [阅读全文]
    2014-03-07 05:03:41 刘波:评易彬《穆旦评传》
    <!--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上世纪80年代之后,穆旦被很多文学专家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有人认为言过其实,有人认为名副其实。然而,不管如何看待穆旦,他已深深地影响了同代人和后来者,这些受影响的人中,有诗人、作家和学者,更多的还是爱...   [阅读全文]
    2014-02-26 03:02:21 北乔:在颤抖中成长
      人的成长总是在负重跋涉,痛感固执地如影随行。斑驳的现实风景,隐秘的情感纹理,楔在心灵上的伤痕,颤抖成为成长难以消解的节奏,击打着肉身与灵魂。李凤群的长篇小说《颤抖》正是应合成长这浓重的质感,拓展成长伦理叙事的视野,探求书写的极限深度,以最大的可能进行文学性...   [阅读全文]
    2014-02-24 09:02:09 魏兴元:诗歌文艺的平民时代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我们党确立的“二为”方向,就是最好的回答。但是,我们的诗人、作家、艺术家要真正地脚踏实地地去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凭演讲而是要靠作品。现在一些作家们片面地迷醉于文学自身的艺术建构,争...   [阅读全文]
    2014-02-21 05:14:09 黄东成:为诗歌找回诗魂
    </H1><!--打印网摘纠错博客关注分享推荐微博字号-->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然而在今天,诗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被大部分人所冷落甚至排斥。有人提出,中国新诗必须要首先保持传统的中国味,格律不能丢,“兴、观、群、怨”不可弃,必须充分...   [阅读全文]
    2014-02-20 05:25:18 冷落与热烈的诗歌出版
      谈及诗歌出版,业界很多人说那是小众图书,在市场经济为杠杆的现状下,还是不要关注和出版为好。为此,每年出版的诗歌图书成为浩瀚图书中的凤毛麟角。然而现实中这种情况正在改变,那就是在今年1月份闭幕的2014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让人印象深刻的首届艾青诗歌奖全国中小学诗歌...   [阅读全文]
    2014-02-19 09:07:15 照日格图:针尖上的生命轮回
      如果不是获得了2005年布拉索夫国际电影节大奖、2006年德国电影节最佳青少年影片金奖、2005年汉普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2005年慕尼黑电影节观众奖和导演奖、2005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特别提及奖等众多奖项,蒙古国女导演琵亚芭苏伦·戴娃导演的《小黄狗的窝》一定会成为...   [阅读全文]
    2014-02-18 04:00:49 刘艳杰:青岛,大师云集的时代
      一座城市的发展是用文化铺就的,如果将“文学”与“教育”联系在一起,并楔入“20世纪30年代青岛”这个时间和地理概念,由此结构起一部50多万字的学术著作,全方位地展示一个时期一座城市教育界的作家群生成、勃发、衰落的历史进程,那将是多么恢宏、深刻、令人刮目的事情。翟...   [阅读全文]
    2014-02-07 04:07:31 蔡毅:期待新诗与旧诗的共舞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作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