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15-05-19 02:00:40 特别推荐:地名中的诗歌往事(1984-2014)
    写作者最大的意义就是把自已经历过的事能记下来,存放在光阴中,成为世间的一种精神空气的存在,使那些在生者获得生存的更多乐趣。本文视野中的东西,只是发星身边的,仅此而已。所写到诗人名字计有80多人)。————题记西昌农专:20世纪80年代初期,周伦佑在这里当图书管理员,...   [阅读全文]
    2015-05-12 02:00:18 蔡爱国:论网络文学中被消解的作者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至少在近一个世纪中,凡夫俗子从未如当下这般自由地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在部分研究者看来,自现代文学以来的关于“文学大众化”问题的焦虑从此可以休矣。但其实,这同时也是一个不算太好的时代,仔细探究即可发现,所谓的自由展示的背后,隐...   [阅读全文]
    2015-05-11 03:00:26 吴佳燕:批评的视限
      这是一个反思文学批评视域的话题。所谓“视域”,通常是指一个人的视力范围,因而它是一种与主体有关的能力。就像无限接近又永远无法抵达的地平线,批评的视域也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结合:有限性与被感知的实在性有关,无限性与未被感知的可能性有关。而在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   [阅读全文]
    2015-05-08 02:46:13 郭军平:作家安黎印象
    马年高考之后因要出版《诗意语文》一书,在新浪博客联系到安黎作家,计划通过安黎老师联系作协主席贾平凹老师,想请贾平凹老师为我的散文集作序,后又和同事老孙决定一块前去西安拜访安黎老师。早就听同事老孙说安黎和他是渭南师专中文系的同学,毕业以后开始几年还有联系,但是后...   [阅读全文]
    2015-05-06 02:00:51 简谈吴中洋创作的特殊性与普世性
    中洋先生的作品从一出场就格外地与众不同,那洋洋洒洒的五部长篇小说,即《伊苏尔小站》、《沉重的海》、《废墟上的云》、《在医生诊断之后》和《丘明达》(《吴中洋文集》,2013年6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40万字),颇具震撼性。翻开文本,字里行间的热力与冲击力扑面而来。文...   [阅读全文]
    2015-05-04 02:10:44 沈淦:闲话“信念”
    信念是什么?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也。倘若你始终坚守一个信念,不惜为此付出重大代价甚至生命,那么,即使你的信念未必正确,即使有人骂你蠢、笑你迂,你也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赢得相当的尊重乃至敬佩。你看那伯夷与叔齐,这哥儿俩原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因为不愿意继承君...   [阅读全文]
    2015-04-24 02:31:34 赵牧:穿越大众文化的幻象
      何以会有一种眼光,总能绕到事物的背面,这是我每次阅读张慧瑜的著述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的感叹。鲁迅1922年底写作《呐喊·自序》时,曾叙及多年前在日本仙台医专观看“幻灯片”的经历,其间,因为感慨于看客的麻木而决计弃医从文,这令很多人深信不疑,作为传记资料加以广泛...   [阅读全文]
    2015-04-22 02:00:53 陈爽:读简墨新作《中国文化之美》诗歌卷
      读《唐诗之美》《宋词之美》与《元曲之美》,给了我一个惊喜。原以为简墨的这三本书是唐诗、宋词与元曲赏析,但令人意外的是,简墨采用了类似于人物小传的方式呈现、描画唐诗、宋词、元曲之美,诗意盎然。作者所传达的是对中国文化的无尽热爱,更是对那些“消失于历史风尘”中...   [阅读全文]
    2015-04-21 02:00:15 李怀荪:认知湘西 表达湘西
    我用了几乎是一生的生活积累和研究成果,创作了长篇小说《湘西秘史》。小说出版,我如释重负,觉得有些话要说。青年时,我是一个县辰河戏剧团的编剧,从事戏剧创作,也同时涉猎文学。后来,我长期从事辰河戏研究。中国的地方戏曲,往往是其所在地民间文化的窗口,湘西的辰河戏便是...   [阅读全文]
    2015-04-21 02:00:07 刘忠阳:《湘西秘史》的史诗品格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繁荣,每年平均每年有一千多部长篇问世,但具有史诗品格的不多,除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等寥寥几部作品呈现出过史诗品格外,近年来最富于史诗品格的作品当属李怀荪的《湘西秘史》。李怀荪笔...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