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用户名: 密码:
  • 网站首页
  • 文化中国
  • 诗歌高地
  • 小说• 散文
  • 理论在场
  • 主编评诗
  • 图书出版
  • 字画收藏
  • • 东方作家创作中心
  • 征稿
  • 2023-04-23 09:10:20 钟媛:从回忆里召唤那些故事——读《先生素描
    米兰·昆德拉曾在小说中断然否定,“我们身后遗忘的时间越是久远,召唤我们回归的声音便越是难以抗拒”,而我却倔强地认为,从日常生活层面而言,这种依赖于经验的结论依旧有效。读丁帆的《先生素描》时,这句话一直回旋在我脑海,在这本关于时间、记忆与召唤的随笔集里,我们看到...   [阅读全文]
    2023-04-14 09:45:55 黄燎宇:论文学翻译的三位一体
    我对脱离实践的翻译理论一向有看法,所以我喜欢传播一句业内名言:“会搞翻译的就埋头搞翻译,不会搞翻译的就讲翻译课,不会讲翻译课的就讲翻译理论。”这次,我想从翻译之憾即翻译留下的遗憾说起。根据常识或辩证法,人们总是失去什么才知道什么可贵。以此类推,错误的翻译最能让...   [阅读全文]
    2023-04-06 10:53:01 钟硕:生命的叠加和错位
    一般而言,女性作家的作品特质大多有源可循,除语言特征外,题材和视角往往多以男女纠葛及家庭纷争、以单一情感线性结构和个体生命体验作为切入点。姜东霞的《好吧,再见》除了具备以上特质外,更有着某种溢出性别边界的东西,其思维或写作整体印象,更像是一个“雌雄同体”的作家...   [阅读全文]
    2023-03-30 08:29:03 胡少卿:评价昌耀诗歌的三个误区
    内容提要:昌耀早期诗歌存在深度改写、重写的现象,不能通过他在诗末标注的写作日期得出“他超出时代”的结论,他真正的特出之处是可以不断自我更新;昌耀诗歌的黄金时代开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写于1980年代早期的《慈航》不宜作为昌耀的代表作;对于昌耀诗歌的“散文化”和音乐性...   [阅读全文]
    2023-03-20 10:21:00 杨克:中国当代诗歌也需要刮一场大风
    《诗经》的秋天是低矮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风飒飒地吹,芦苇弯到水湄,参差的叶片敷着薄薄的粉,河面一片迷茫,偶尔传出水鸟关关和鸣。“喓喓草虫,趯趯阜螽”,生命的萌动无处不在。还有那来自各地的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   [阅读全文]
    2023-03-13 09:38:57 吴琪:贾平凹和他的“山海经”
    贾平凹这位高产作家的第15部长篇名叫《老生》(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生》还是写陕南山村的乡土故事,时间跨度大。村庄里的家家户户,从地主老财到帮工佃户,尽收入书中。贾平凹笔力劲健,人物众多如夏夜繁星,却能做到无论一勾一画还是浓墨重彩,笔下人物每一个都跳脱生动,充满原...   [阅读全文]
    2023-03-01 09:35:36 王春林: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勘探者
    能够在毫无传奇色彩可言的日常生活中敏锐地发现人性悬浮状态的种种表现情状,并且以相对恰切的艺术形式传达给广大读者,正是李燕蓉小说最突出的思想艺术特质。迄今为止,李燕蓉的小说作品数量虽然较之于同龄人并不算多,但却以其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深度洞察与勘探而形成了鲜明的思...   [阅读全文]
    2023-02-23 09:45:33 高平:“非诗化”的现状与未来
    当前新诗领域存在一些“非诗化”的现象,也就是说,有些新诗越来越不是诗了,导致整体的新诗受了连累,声誉越来越低,读的人越来越少,许多好诗也被“躺枪”,一些读者已经将新诗拒之门外、不屑一顾了。新诗这个百年文学新品种,从五四诞生走到今天,其总体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其...   [阅读全文]
    2023-02-15 09:46:02 张昌军:简论吴中洋长篇小说《沉重的海》
    海洋,不仅是人类的,也是民族的,更是国家政治和长治久安战略须暇不可忽视的。可是在过去数千年间,我们虽身在江湖,对海洋却又有着半推半就的远离。在文学作品中,一部《山海经》,足可见证我国古代的海洋文化领先世界之先河,还有战国时的阴阳家五行学说创始人邹衍,他把世界划...   [阅读全文]
    2023-02-09 10:48:33 汉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当知道鲁迅先生曾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您是否会觉得错愕?当老年人告诉你“写了字的纸不能踩!”您是否会觉得难以理解?当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您是否觉得难以相信?当“提笔忘字”成为众所批评的普遍现象,您是否觉得“不好意思,我也这样”?当“汉字听写”、“...   [阅读全文]
  • 资讯导航